传统的编译模型
使用C/C++进行编程时,一般会使用头文件以使定义和声明分离,并使得程序以模块方式组织。将函数声明、类的定义放在头文件中,而将函数实现以及类成员函数的定义放在独立的文件中。
但是对于模板来说,这种方式是行不通的,具体的例子如下:
- test.h包含了模板的声明
//test.h
#ifndef TEST_H
#define TEST_H
template<typename T>
bool compare(const T &a, const T &b);
#endif
- test.cpp包含了模板的定义
//test.cpp
#include"test.h"
#include<iostream>
template<typename T>
bool compare(const T &a, const T &b)
{
return a > b;
}
- main.cpp中调用了模板函数
//main.cpp
#include"test.h"
#include<iostream>
int main()
{
int a = 1;
int b = 2;
if(compare(a,b))
{
std::cout << "a > b\n";
}
else
{
std::cout << "a < b\n";
}
}
运行结果如下:
报了链接错误。
为什么会这样呢?
C++中每一个对象所占用的空间大小,都是在编译的时候就确定的。在编译阶段,源码文件main.cpp将包含模板声明的头文件test.h包含进来之后,编译器就需要为main.cpp中涉及到的每个对象生成合适的内存布局,为每个函数生成相应的指令。
当源码文件main.cpp中涉及到模板类成员函数或者模板函数的调用时,因为模板函数的定义在另一个源码文件test.cpp中,编译器目前仅仅知道它们的声明。所以,在main.cpp中调用到bool compare(int const&, int const&)函数,编译器认为这些函数的实现是在其他源码文件中的,编译器不会报错,因为链接器会最终将所有的二进制文件进行连接,从而完成符号查找,形成一个可执行文件。
尽管编译器也编译了包含模板定义的源码文件test.cpp,但是该文件仅仅是模板的定义,而并没有真正的实例化出具体的函数来。因此在链接阶段,编译器进行符号查找时,发现源码文件中的符号,在所有二进制文件中都找不到相关的定义,因此就报错了。
模板的编译模型
当编译器看到模板定义的时候,它不立即产生代码。只有在看到用到模板时,如调用了函数模板或调用了类模板的对象的时候,编译器才产生特定类型的模板实例。
一般而言,当调用函数的时候,编译器只需要看到函数的声明。类似地,定义类类型的对象时,类定义必须可用,但成员函数的定义不是必须存在的。因此,应该将类定义和函数声明放在头文件中,而普通函数和类成员函数的定义放在源文件中。
模板则不同:要进行实例化,编译器必须能够访问定义模板的源代码。当调用函数模板或类模板的成员函数的时候,编译器需要函数定义,需要那些通常放在源文件中的代码。
标准 C++ 为编译模板代码定义了两种模型。分别是包含编译模型和分别编译模型。
所谓包含编译模型,说白了,就是将函数模板的定义放在头文件中。因此,对于上面的例子,就是将test.cpp的内容都放到test.h中。
包含编译模型有个问题,如果两个或多个单独编译的源文件使用同一模板,这些编译器将为每个文件中的模板产生一个实例。因此给定模板会产生多个相同的实例,在链接的时候,编译器会选择一个实例化而丢弃其他的。
在分别编译模型中,编译器会为我们跟踪相关的模板定义。但是,我们必须让编译器知道要记住给定的模板定义,因此需要使用 export 关键字。但是,实际上很多编译器都不支持这个关键字,而且C++11 将这个关键字设置为 unsued 和 reserved 了。
结论:在包含模板的文件中我们应该将声明和定义都放到文件中